法律影院:当电影碰撞现实司法观感


编者注:山西清官王现敏案实则是一桩无罪之案,作为辩护律师的我努力为其洗白,案件开庭至今已近年余,却迟迟未能得出判决。在此期间,王现敏的女儿格格撰写了多篇文章,抒发对父亲这位为民服务至尽頭,却全然不顾个人得失的公仆形象的缅怀之情。今日,我们分享格格对电影《第二十条》的观后感,或许能够代表那些期待公正审判而非额外恩宠的当事人家属的心声。

今年春节期间,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关于电影《第二十条》的讨论。在过去,这种喜剧风格且剧情紧凑的电影肯定会在我心中赢得高分。但近三年的冤案奔走经历让我对司法运行的深层规则有了切肤之感。起诉到法庭的不一定是罪人,漂泊于世的亦不一定清白,江湖潜规则往往压倒明文规章,私利益较之是非对错似乎更加重要。当我观看这部电影时,不禁联想:如果电影中的情节真的发生在现实中,那又将何去何从呢?

尽管电影和真实案件的细节不尽相同,《第二十条》描绘的三个故事线实际上在现实中随处可见,但与电影中不同的是,现实并不总有人能坚持正义并获得美满结局。近期,许多学者和律师批评电影的不实之处,尤其是检察官与律师角色的错位以及对后者形象的贬抑。对此我不再多言,仅从电影某些情节出发探讨其真实性。

现实中,我们几乎未曾听到检察官说过“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话通常是当事人的家属或辩护律师呼喊的。第二,电影中的听证会极不现实,不可能只是一夜之间匆忙召集,且难以设想会以全网直播的方式公之于众。再者,如电影中展示的,吕玲玲这样充满正义感且敢于直言的检察官,实际上在现实中极可能因直言而不被上级待见,这样的角色很难在司法体系中站稳脚跟。

另外,韩明的性格应当属于典型的职场老手,他的处理方式和心态亦反映了现实中一些检察官的处世哲学。现实中,为了工作保全,这样的检察官可能不会为了案件公正而冒得罪上级的险。并且,勾结外部势力或利用私人关系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律师形象在电影中的呈现,同样反映了现实中某些人法律职业的阴暗面。

从符合现实的角度看,电影中仍有一些真实的描绘:如领导权力的威慑,对办案秩序的遵循,以及家属为了争取公正与承受失望的痛苦。这些都揭露了当下法律实践中存在的困境和矛盾。

除了指出电影不足,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电影创作者面对的审查制度和社会现实的限制,这样的电影能够鼓励公众对司法问题的讨论已是难能可贵。我们期待着真正的检察官能够观看这部电影,激发自身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因为最终,这不仅是对法律的考验,也试探着每个个体内心的道德与良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