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悠然自得的婚姻生活后,一对85后上海小夫妻经历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打击。2019年初,他们斥资105万元收购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二手公寓,却未曾预料到住所中潜藏的不祥过往。
他们原本的计划相当美满,希望为即将退休的父母提供一个舒心的居所。然而,两年后因房间漏水意外,他们在与邻里交流中震惊地得知,自己的家园曾是一个凶案发生地点。据邻居所言,该房曾发生过刑事案件,因此并非“吉利之所”。
是什么构成了这栋公寓的不幸历史呢?原来的故事追溯至房子之前被一对中年夫妇租住时期。夫妻因经济矛盾引发关系破裂,2019年2月9日,丈夫与妻子发生争执,激情之下,他持刀伤害了妻子,导致妻子不治身亡。而凶手随后也被警方逮捕,并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
凶案后,房东并未深究,而是简单清理了现场,并迅速将其挂牌销售。忙于为父母寻找养老地的小夫妻便不假思索地从中介处以合理价格买下了房屋。
然而,当他们得知房屋的真实历史时,二人顿觉自己购买了一所“凶宅”。他们认为,销售方隐瞒重大瑕疵,遂将卖家告上法庭,请求解除购房合同并要求退还款项,并索赔装修费、税费和精神损失费等补偿。
卖家对此诉求不以为然,辩称虽曾在房屋中发生争执,但死者并非在房内身亡,因此不能称其为“凶宅”。
对此,法院指出,“凶宅”并不是一个法律定义,而更多是社会与个人感受的产物,其判断标准也应符合社会认同和公共道德。在这起案件中,孙女士虽被送往医院,但最终不治身亡,并不符合“凶宅”的定义。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卖方是否应当向买方披露房屋的真实情况。原告坚称无知情权,而被告则声称曾口头告知,但双方均无证据支持各自的陈述。
经过法官的反复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最终决定维持原房地产买卖合同,并要求被告额外支付23万元人民币给原告作为补偿。中介公司也因提供有瑕疵的服务而退还了中介费。
本案提醒人们,在处理房地产交易时,卖方应坦诚披露房屋瑕疵,避免后续诉讼;而买方则应充分了解房屋历史,谨慎交易,防止交易完毕后悔无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