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低迷期 如何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2023年第九届欧洲论坛近日在布鲁塞尔与上海两地通过连线方式共同举办,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联合欧盟中国贸易协会以及欧盟中国商会等机构主理。论坛重点讨论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受邀接受了媒体采访,分享了她对中国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建议。

汪泓院长指出,中国国内经济复苏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但坚持稳定发展的总体方针并未改变。在她看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将包括持续的研发和创新进步、良好的商业生态、丰厚的人力资源以及广泛的基础设施投资。尽管如此,当前全球经济动力不足,她认为中国应专注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平稳房地产市场、稳固就业形势,并持续强化企业信心。

具体策略方面,一是构建更优化的营商环境,激活市场的活力。2023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个体工商户超过1136.5万户,市场主体总数达1.77亿户,维持了增长态势。为提升市场投资及风险偏好,需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稳定社会预期,提高发展信心。

二是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要完善财税政策,维持减税降费措施,扩大内需。同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来源,提高消费倾向,并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就业状况,提高其消费能力。

三是优化宏观调控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汪泓提出,应发挥政策储备和逆周期调节作用,适应房地产市场结构性变化的新态势,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原则,优化居住供应结构,保障良好的居住条件。

四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保持就业形势的稳定。在经济持续恢复的过程中,通过支持就业能力强的行业和企业,提高就业质量与数量,实现经济和就业的同步复苏。

五是增强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汪泓强调,要立足于市场实际,区分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分类施策;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

随着一系列推动经济向好的政策不断生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优化,以及面向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政策落实,有望进一步提升企业以及市场的信心。中国经济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将如何继续保持持续向好态势,激发内生增长动力,将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