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寒流的来临,国家疾控局联合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等专业技术机构,基于科学研究和风险评估,规划出一套全面的《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旨在针对寒潮可能对公众健康带来的多方面风险,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护建议和措施,特别强调了针对敏感群体和户外工作者的防护要点,目的是最大程度减少寒潮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
《指南》共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寒潮的基本概念、健康风险评估、重点防护人群分类、寒潮气象预警信息解读和寒潮预警分级防护措施指导。在概念阐释部分,指南根据《冷空气等级》GB/T 20484-2017 的标准,详细解释了寒潮高纬度冷空气侵袭中低纬度地区、引发剧烈降温的气象现象。同时明确了寒潮对多个人体系统—如呼吸、心血管、泌尿等的潜在健康威胁。
专家指出,气温骤降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和呼吸频率上升,对于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来说风险更是倍增。寒潮会加剧皮肤浅表损伤,形成冻疮,增强关节炎患者疼痛;同时对呼吸系统疾病诸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呼吸道感染的发病风险造成显著提高。心脑血管系统亦不被忽视,寒潮可以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的发作。此外,泌尿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有可能因此恶化。
重点防护人群部分,指南特别强调了敏感人群、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的人群以及户外作业人员的保护。婴幼儿、儿童、孕妇以及老年人常常对极端温度敏感,他们需要额外的保护措施来维持体温和健康。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寒潮期间应当谨慎管理自己的病情。至于户外工作者,如交警、环卫工人等,更需要做好防寒保护,以避免在冷风中长时间作业引起的健康问题。
指南还介绍了对寒潮气象预警信息的理解,帮助公众了解不同预警级别对应的健康防护措施。针对预警信号的四级分类,从黄色、橙色、红色到特别级,指南详细列出了各类人群在不同级别寒潮预警下应该采取的防护措施。通过这种分级方法,不仅可以为公众的日常生活带来科学指导,更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提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防护知识。
国家通过此次《指南》发布,希望增强公众在严寒天气下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个人和社区应对寒潮的能力。公众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指南》中的内容,能更好地保护自身及家人健康,在享受冬日美景的同时,远离寒潮带来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