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这种外表酷似稻穗的植物,实际上是全球百大外来入侵植物之一。为了应对这一入侵者带来的威胁,我国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已经展开了一场与入侵植物的斗争。据浙江省林业局透露,浙江是互花米草入侵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省内这种植物入侵面积占到全国总规模的四分之一。截至今年8月,浙江已完成14万亩互花米草的清理任务,预计来年将全部清除省内互花米草,进入后续的管理和生态恢复阶段。
互花米草的根系发达、繁殖力极强,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长,并且在防御台风、维护沙滩稳固方面起到一定作用。然而,互花米草缺少天敌,并且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使得它能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迅速繁衍成为滩涂的“主宰植物”,严重破坏了原本的生态系统平衡。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副所长李贺鹏指出,互花米草的快速繁殖导致潮间带的生物种类减少,对于滨海湿地中的水禽觅食活动形成了负面影响。
对于浙江这样一个国际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地区,互花米草的危害尤为严重。不仅生态环境蒙受损失,经济损害同样不容忽视,互花米草的入侵导致了海产养殖的困扰,清理这些外来物种的花费至少需要每亩5000元,而全国范围内已有超过100万亩土地受到了互花米草的影响。
互花米草最早是作为盐生植物被引入我国的,其本身具有耐盐耐水的特性,然而这同样成了它强大入侵能力的一部分。互花米草生长迅速且透过种子就能在合适的环境中迅速扩张。它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分布日益广泛,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等沿海省市。
国内外科研人员已经通过物理控制、化学治理、生物防治等多种措施来对抗互花米草。物理控制的办法包括覆盖遮阴、刈割、翻耕、火烧、水淹等,但这些方法往往耗时耗力、环境扰动大,且复发率高。而化学治理,如使用除草剂,其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互花米草的天敌和生态环境替代,这些方法对环境影响较小,效果也相对持久。
目前,我国在互花米草的治理上已取得阶段性成效。辽宁、福建、山东、海南等地已经完成了全域范围内的清除工作,转入后续管理和生态修复阶段。为实现对互花米草的长效管理,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当公众发现互花米草的时候,应及时向林业等有关部门报告,共同为我国滨海湿地环境的保护贡献力量。